关键字 上市公司 会计造假 会计信息造假
会计信息造假是指会计活动中行为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范的规定,采取欺诈方法在会计财务中进行弄虚作假,伪造编造会计事情,提供不真实会计信息,从而为小团体或个人谋取私利的违法犯罪行为。
近几年国内资本市场上出现了较多的上市公司营业额骗局,如琼民源1996年年报中所称的5.71亿元收益中有5.66亿元是虚构的,占总收益的99.12%,并虚增资本公积6.57亿元;银广夏紧随其后,造假可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在1999~2000年间该公司通过造假方法,虚构巨额收益745亿元。因此,治理会计信息造假提升会计信息水平已经刻不容缓。
1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害处性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害处是灾难性的,其危及到会计信息固有用途的发挥,与对整个社会行业诚信的怀疑,威胁到证券市场的有效运行和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害处性主要表目前以下几方面:
1.1 导致信息用户决策失误和社会资源的无效配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的分配主如果通过资本市场来完成,资本的趋利性,使得资源一直流向效益好的企业,而效益差的企业势必会在资本市场上没办法筹集到所需资金。投资者到底投资于哪家企业,非常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依靠的会计信息所反映的企业财务情况、经营成就和现金流量。由此不难看出,真实靠谱的会计信息是投资者做出正确决策和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首要条件条件和保障。不实的信息必然致使投资者决策上的失误,利益受损,紧急的还会引起整个社会资金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个亿的错误流向。
1.2 打击股民信心,引发股市震动,导致经济运行不稳定
上市公司提供不真实会计信息,紧急地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使投资者蒙受巨额损失,结果使得投资者对股市望而生畏,谈股色变,紧急地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使证券市场不可以非常不错的发挥其功能和用途,妨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进步。如银广夏、郑百文等公司在提供不真实会计信息、虚增收益、真相被揭露后,其二级市场股价由百元左右(不考虑送配股原因)跌至目前的1元多,使广大中小投资者损失巨大,紧急破坏了投资环境和市场经济秩序。
1.3 败坏社会风气,使政府公信力降低
上市公司总是是企业中较出色者,大多数是国有企业,投资者觉得上市公司与政府有关部门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上市公司提供的不真实会计信息与政府有肯定的关系;或以为政府对上市公司监管不力,对违规公司处罚过轻,使造假本钱太低而致使不真实会计信息泛滥,严重干扰政府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因为不真实会计信息的存在,紧急地影响了诚信建设,败坏了社会风气。
1.4 会计信息造假行为为经济犯罪活动提供便捷,滋生腐败
会计信息造假的本身势必会导致管理的混乱和内部控制漏洞百出,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2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是什么原因
2.1 上市公司存在进行会计造假的条件
(1)公司治理结构缺点。国内大部分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或由国家和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投资兴建而来,加之《证券法》中关于企业改制过程中其国有净资产的折股比率不能低于65%的规定,使得大多数上市企业的股权结构中表现出国有股一股独大。而国家关于国家股和法人股不允许上市流通的规定,更从规范上确保了国有股的绝对优势地位。由此市场上就出现了如此的现象,即持有流通股的广大股东承担着由企业的经营营业额好坏引起股价波动的市场风险,却非常难作为股东行使到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利,而持有国家股、法人股的股东独揽公司大权却不必承担股票市场的风险,股东大会也总是变成国家股股东的“一言堂”。
(2)上市公司会计准则规范不健全。国内的会计准则基本上是参照美国会计准则的拟定模式,使用的是原则导向型。原则导向型的特征是各项会计准则的规范是粗线条的,具体操作要借用于职业判断。国内《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上市公司会计核算应当遵循稳健性原则,合理计提资产减值筹备,以防高估资产价值,提升会计信息水平。但事实上在国内因为没统一的会计职员职业判断标准细节,上市公司既能够通过少提资产减值筹备掩盖风险,虚增收益,也可以通过多提资产减值筹备降低收益或加强亏损。这就在客观上为企业操纵收益提供了肯定的空间。
(3)注册会计师聘任规范的缺点。国内现在的“哪个委托哪个付款”的独立审计付款方法,是由委托者委托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这实质上就出现了委托人出钱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我们的现象,这种委托人与被委托人合二为一的情况打乱了审计关系三方有序的平衡关系,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处于明显的被动地位。依据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行为的规范和道德水准的需要,会计师事务所需要拥有相对独立性,而实质的结果是管理层为会计师事务所的“衣食爸爸妈妈”,审计机构在同行角逐中为了存活“迁就”上市公司甚至与其共谋是一种“理性”选择。
(4)会计职员对不真实会计信息的无奈。从企业内部管理规范看,会计职员对企业营运管理的监督能力是有限的。任何会计造假的实行人都是会计工作者本身,在国内现在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常见的状况下,是不是可以造假、是不是敢于造假已经成为了上市公司是不是聘任会计职员的最重要条件。而会计职员的薪金又直接和公司营业额息息有关,为保住饭碗会计员工迫不能已不能不进行造假。
(5)会计造假的本钱太低。在国内的资本市场上,会计造假违规的本钱太低,这主要表目前:一是违法违规行为被发现的概率非常低,二是惩罚力度远远不够,会计造假收益非常高,而会计造假本钱过低。对会计造假行为,不只刑罚和经济制裁力度不够,而且缺少名誉地位,升迁机会等方面损失。现在国内《会计法》中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单位最高经济处罚是10万元,对具体责任人的最高处罚是5万元,远远低于预期的违法收益,处罚未伤筋骨。因为会计造假的风险收益大大高于风险本钱,导致某些单位和个人仍然敢于铤而走险。
(6)中小股东对不真实会计信息的麻木。现在国内证券市场投机环境浓重,投资者主要依赖证券市场的股票差价获得收益,极少有投资者去关注企业的经营状况、进步前景与企业的财务情况和会计信息水平的高低。即便某支股票的假账揭秘致使股价暴跌,中小投资者也大都自认倒霉。
2.2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动机
(1)企业自己利益的驱动。国内证券法规定,发行和上市股票的公司需要拥有连续盈利的经营营业额。因为这类规定,不符合条件的公司要想获得配股资格与面临ST或PT的公司就不能不通过各种手法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处置,以达到其向资本市场“圈钱”提升公司股票价格并从中牟利与扭亏为盈去掉ST或PT帽子的目的。
(2)企业经营者的个人利益驱动。上市公司管理者的利益(薪金、升迁)总是与企业的经营营业额挂钩。而企业经营营业额的考核则总是由收益的完成状况、ROI、销售收入、净资产收益率等各项财务指标反映。为获得更多奖金和继续保住经理的位子,企业管理层总是通过编造不真实会计信息,包装收益,以非法方法来操纵公司股价,从而维护自己利益。
(3)会计信息失真的政治动机。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工作中心,经济进步指标已成为评价个人政绩和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指标。虽然大家正进行建设政企界离别的现代企业规范,但依旧有部分国企的经营者和政府部门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其次,上市公司大多为所在地经济的强劲推进力,其经营情况总是涉及所在区域的利益、形象和政绩,因而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因为利益需要和地方政府提升自己政绩的需要,某些地方政府对当地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采取默许甚至支持的态度。
[1][2]下一页